长期以来,留学被视为高考之外的另一条阶层跃升之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分化,留学由少数精英的特权变为越来越多有能力和意愿的家庭的选择,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众多中国学子的首选,甚至被称为“新的教育福音”。数据显示,自2005年至2019年,赴美中国本科生数量增长了16倍,与二十年前以研究生、博士生为主的留学群体不同,大量的中国本科留学生不仅改变了美国高校的学生构成,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留学究竟是一条捷径,还是充满了未知的挑战?随着留学群体的低龄化,年轻的90后和00后在异国他乡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怎样的困惑与不安?三联书店近期出版的《留学的孩子: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的一代人》一书,通过深入调研和访谈,揭示了这一群体的真实故事。作者马颖毅深入美国50多所高校和中国的九所高中,通过507名留学生的在线调研样本以及与108位亲历者的深度对谈,还原了这代学子在留学历程中的体验与思考,填补了对这一群体的研究空白。10月24日,《留学的孩子》作者马颖毅、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助理傅强、人朝分实验学校A-level升学办公室负责人袁媛以“我们为什么去留学”为题,畅谈了近些年留学学子的状态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留学的孩子》一书也为那些正在准备留学或犹豫是否要留学的人提供宝贵的视角和指导。
一、 从“哈喽”到“哈佛”: 我们为什么要远渡重洋?
“为什么要留学?”这是每个准留学生都会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书中揭示了推动中国学生留学的复杂因素:逃离高考的压力、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积累全球化资本、 体验不同的文化……在残酷的高考风险面前,中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体制很难匹配众多学生和家长的付出与期待,他们转而相信海外的大学能够带来一个有着更多机会和潜在的全球化平台的未来。与高考这条独木桥相比,留学是否真的是更好的选择?
在选择大学的过程中,学校排名起到了指导作用,留学辅导老师和中介机构为他们提供了支持,父母的关系网也会影响选择的过程。书中详述了通过中国的公立高中(国际班或普通班)、国际学校(私立高中)、美国高中等赴美攻读本科的多种路径,揭露了申请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唯分数论”的排名迷思、“千篇一律”的个人陈述代写乱象、“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申请困境,以及为了逃避高考应试压力的学生却又深陷托福、SAT和AP的考试焦虑……作者对这些问题结合当事人的陈述一一分析,这些都值得每一位准留学生参考与深思:与高考这条独木桥相比, 留学真的是更好的选择吗? 答案或许因人而异,但 《留学的孩子》 将为你提供做出理性选择的参考。
二、做好准备,迎接挑战与蜕变
手握梦寐以求的offer,踏上异国的土地,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留学的孩子》以真实的案例和数据分析,揭示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求学路上的真实体验。
中美教育差异带来的冲击:中国课堂,强调标准答案和“重行动轻言语”的氛围;然而,美国的课堂却鼓励多元思考和创造力,开放式的讨论会让中国学生措手不及,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更让他们在课堂上陷入“沉默的螺旋”。另一方面,中国学生也认为,他们在中国接受的教育帮助自己培养了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对他们的成绩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方面,因为这些领域需要扎实的数学和科学基础。
融入异国文化,并非想象中容易: 中国学生强烈渴望跨出自己固有的社交界限,他们期望美国比“荒芜之地”更繁荣,他们期望美国人更加热情好客,不那么个人主义……而在现实中他们遇到的则是英语语言障碍的感知、对美国大学生中盛行的饮酒和派对文化的不适,以及难以接触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且相对客观的美国人……在这些情况下,若无外界援助,中国学生最终不得不退回“华人圈”寻求慰藉。这种“自我保护”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孤独感和文化认同的困惑。
专业抉择与自我成长:书中详细分析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中的专业选择,探讨了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如何选择专业,如何在“实用主义”和“个人兴趣”之间找到平衡点?众多受访的留学生讲述了在迷茫和探索中不断成长的故事,这种成长不仅体现在学术能力的提升上,更体现在心理和情感层面的成熟上。
通过大量访谈和分析,作者不仅揭示了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更深入探讨了中国学生在美国课堂上“沉默的螺旋”现象,以及“自我保护”背后的文化差异和心理压力。同时,书中还分享了许多留学生克服文化冲突、建立跨文化友谊的实用技巧,帮助你更快地适应美国校园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求学之路。
三、十字路口:留学之后的选择困境
对于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毕业典礼的喜悦过后,是挥之不去的迷茫和焦虑:
美国梦的破碎:许多留学生曾憧憬着在美国找到理想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激烈的职场竞争、身份的差异、看不见的“天花板”,都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步履维艰。OPT 项目的短暂、H-1B 签证的抽签制度,更像是一场赌博,将他们的命运推向未知。
故土的召唤与现实的落差:选择回国的毕业生,却发现自己仿佛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国内的职场文化、人情世故,与他们在美国接受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高昂的房价、激烈的竞争压力,让他们难以找到归属感。
跨国生活的迷失:一部分留学生试图在两国之间寻找平衡点,却发现自己像是“空中飞人”,永远在路上,难以找到真正的家。频繁的奔波、文化的差异、家庭的牵绊,让他们身心俱疲,身份认同的困惑也随之而来。
政策与环境的压力:近年来,美国收紧的移民政策、中美关系的波动,都为中国留学生的去留选择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他们像是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被外部环境裹挟着,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新的全球政治与经济环境下,对于许多中国留学生来说,毕业成了充满迷茫和焦虑的十字路口。他们的困境,折射出的是全球化背景下,个体在不同文化、制度、环境中寻求身份认同和自我实现的艰难历程。
四、留学值不值:他们的故事,你自己的答案
《留学的孩子》将这代留学的中国本科生概括为“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的一代人”,看到了他们在跨越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规范时体现出的双重性:
他们怀抱着进入美国排名更高的院校的勃勃雄心,但同时对参与完全陌生、有时难以捉摸的大学录取过程感到忧心忡忡;
他们雄心勃勃地想在美国获得全球视野,但又对无法融入以美国人为主的社交圈子感到忧心忡忡;
他们雄心勃勃地要为实现个人兴趣和职业目标而选择大学专业,但又对中国灌输的实用主义价值观与美国社会崇尚的个人表达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感到忧心忡忡;
他们雄心勃勃地试图结合中美教育的优势,但对像公开发言这样的美国课堂的新要求感到忧心忡忡;
他们对在中国或美国学有所用雄心勃勃,但又忧心于中国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美国当前的反移民环境。
更重要的是,新一代中国留学生所体现的雄心与忧心的双重性,也反映在他们的父母、家族以及同龄人群体中。某种程度上,这种双重性源自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及中上阶层家庭维持自身社会地位并将之传承给下一代的愿望,是当下中国的一个缩影。留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交流的过程。通过关注这一群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流动和社会变迁,进而反观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如何理解教育,理解未来,乃至理解自己的国家与世界。
留学值不值? 《留学的孩子》 记录了不同留学生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选择,并为准备留学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如果你对留学充满好奇、期待,或者是迷茫,那么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聆听到那些“过来人”的真实心声,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留学的意义,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