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日,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益诺思”)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10月末,公司交出上市以来的首份成绩单,从财务数据看公司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营收增速逐年下滑,利润表现一改往年强势增长的趋势,已出现同比下降。
具体而言,2024年前三季度,益诺思实现营收8.82亿元,同比增长10.46%,营收增速创历史新低。过去4年,公司营收增速分别为36.36%、74.3%、48.35%、20.32%。实现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下降26.47%;实现扣非净利润1.21亿元,同比下降27.53%,均为历史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资料显示,益诺思是一家提供非临床研究及临床检测等服务的CRO企业,其中非临床CRO业务是益诺思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整体营收比例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23年,非临床CRO业务的整体收入占比更是高达96.25%。
非临床CRO板块具体包括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非临床药效学研究。其中,安全性评价业务为其核心业务,2021年和2022年,益诺思非临床安评业务分别实现营收2.90亿元、4.14亿元,占整体收入的83.96%、82.31%。
安全性评价服务主要包括协助客户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各种毒理实验,以根据适用监管规定及道德标准评价其候选药物的安全性和决定后续人体试验的适当剂量范围。而实验动物是开展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载体。
相较于啮齿类实验动物模型,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实验猴)与人的亲缘关系更近,2001年颁布的《中国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所有新药的研发和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的确立与改进等,都必须得到在非人灵长类身上获得可靠结论后,才能进入临床研究。
而实验猴正是益诺思开展业务的主要原材料。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涉及使用实验用猴的业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1.17亿元、2.60亿元、4.14亿元、2.8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5.12%、44.77%、48.00%、53.32%,呈持续上升趋势。
因此,实验猴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公司核心业务的成本,进而影响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相应的药物和疫苗研发需求激增,2021年NMPA审评通过IND的创新化学药和创新生物制品数量实现翻倍,创新生物药研发热潮迅速拉动了临床前安评的实验猴用量,导致市场供求错配,实验猴价格持续飙升。
受此影响,主营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业务公司毛利率有所承压。益诺思同行业可比企业中,昭衍新药销售收入同样主要来源于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业务,可作为对标企业。2021年-2023年,受实验猴价格增长以及竞争加剧,订单价格下降影响,昭衍新药毛利率逐年下滑,各期内分别为48.73%、47.90%、42.62%。
而益诺思毛利率却出现逆势增长,同期毛利率分别为38.40%、40.35%、43.63%。益诺思在招股书中表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公司对实验用猴按照成本模式进行计量,因储备实验用猴时间较早,成本较低,使整体实验用猴成本核算时相对昭衍新药随行就市的会计核算计价方式存在差异,使得公司实验用猴成本上涨速度慢于订单价格上涨速度。
然而上市之后,公司毛利率却出现断崖式下降,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锐减至36.29%,公司又表示主要由于前期储备实验用猴的消耗,实验用猴结转成本与订单签订时点的市价基本一致,不存在额外差价,虽然实验用猴成本有所降低,但是不足以弥补订单价格下降带来的影响。
两种不同会计处理方式是否是为了美化业绩?此外,从存货减值的时点来看,益诺思或刻意将减值时点延至上市之后。自2020年开始,实验用猴供给紧张,2021年、2022年,益诺思、昭衍新药均加大了实验用猴的战略储备。
2023年,随着CRO市场需求的缩减,新签订单数量下滑,实验猴价格由涨转跌。中国政府采购网2023年7月14日挂出的一则北京化工大学食蟹猴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显示,北京化工大学拟采购符合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标准的食蟹猴及12个月的单笼实验猴饲养服务,采购数量是30只,预算金额是240万元,折合下来每只采购金额约8万元。
据益诺思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公司实验用猴的采购单价分别为5.53万元/只、10.78万元/只及9.37万元/只,可见已出现减值迹象。2023年,由于实验猴市场价下滑,昭衍新药计提了2.9亿生物资产公允值损失,同期益诺思仅计提了400余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
而在上市一个月后,公司发布关于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2024年1-9月公司计提信用减值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合计4370万元,其中超8成为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