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随着一声汽笛响起,我又一次随中国南极考察队出征,前往那蕴藏着无数科学奥秘的南极大陆。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在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节点上,开启新的征程,为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贡献力量,我深感使命光荣。
2009年,从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的我登上了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之后的15年,我前后19次随“雪龙”号、“雪龙2”号参加极地考察。这些年,我和队友们见证了中国极地考察的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北极东北航道、西北航道、中央航道的航行,第一次环南极航行,第一次南极罗斯海、宇航员海的作业,第一次抵达北极点……在探索极地的过程中,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近几年,我国极地考察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这离不开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的帮助。有了它,很多以前去不了的区域,现在都可以安全抵达。“雪龙2”号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设备,可以完成很多高难度的精细化科考项目。船内拥有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实验室等,在十成冰的完全冰区或恶劣的海况下依然可以开展科考作业。双向破冰、原地掉头、动力定位……“雪龙2”号的科技含量和先进便捷性,是我国极地考察能力和水平提升的鲜活例证。
极地工作者与考察船之间的关系,就像战场上一起冲锋的伙伴,相互支撑、相互成就。“雪龙”号和“雪龙2”号在极地海洋上画出的一道道航线,是我们在人类极地考察史上留下的中国印记。
中国极地考察40年来,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极地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我为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发展极地科考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是每个极地工作者的使命,我将继续不畏风雪、劈波前行。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陈海波、杨舒、张胜、吴琳、吴春燕、刘艳杰、王晓樱
本报通讯员 冯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