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热度升温 阵营持续扩大

继重庆钢铁、重庆银行、渝农商行之后,第四家“A加H股”渝股有望诞生。3月31日晚间,赛力斯宣布,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事实上,自2025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A+H”上市模式扩张态势显著,不少企业相继披露赴港上市计划,涉及多个领域,“A+H”上市阵营亦持续壮大。

截至3月30日,今年已有超30家A股企业披露拟港股IPO。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表示,纳芯微通过H股上市,能够接触更广泛的投资者群体,有利于筹资、优化治理结构、提高运营透明度,增强市场对其长期发展信心,助力企业在全球半导体领域发展。

聚焦3大领域

3月31日晚间,赛力斯宣布,为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高综合竞争力,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赛力斯本次拟发行的H股股数不超过本次发行后总股本的15%(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并授予整体协调人不超过前述发行的H股股数15%的超额配售权。按照赛力斯目前总股本16.33亿股测算,可发行不超过2.88亿H股。

经梳理发现,“A+H”上市案例多集中在新能源、半导体、高端制造三大热门领域。

新能源行业在“A+H”上市趋势中表现突出。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月22日宣布,计划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目前,公司已聘请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港股IPO的审计机构,正筹备相关资料。

全球锂电龙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积极筹备赴港上市事宜。3月25日,公司取得了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从备案受理到获批仅用时25天,展现出高效的审批效率。根据公告,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2.2亿股H股并在联交所主板上市,有望成为近年来港股市场规模较大的IPO之一。

半导体领域的企业也在积极布局“A+H”上市。自2013年成立以来,纳芯微发展迅速,在模拟芯片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并于2022年成功上市。此次筹划赴港上市,公司意在拓宽融资途径,推进国际化战略,提升全球半导体市场竞争力。此外,杰华特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半导体企业也在积极筹备,期望借助“A+H”上市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今年开启了“A+H”上市进程。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未来“A+H”上市企业的数量在上述三大领域中有望保持增长。政策方面,相关政策出台为企业跨境上市提供良好环境;行业需求方面,这些领域前景广阔、资金需求大,“A+H”上市能够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国际化需求方面,“A+H”上市有助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市场优势方面,A股估值高、流动性强,港股市场拥有国际化的投资者基础和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企业“A+H”上市可实现两地市场的优势互补。

呈现4大特点

梳理近年来“A+H”上市案例后发现,其呈现出四大特点:头部企业引领、融资与国际化并重、政策支持推动、上市方式多元化。

市值较大的头部企业在“A+H”上市中起引领作用。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美的集团”)2024年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募资超300亿港元,截至3月28日收盘,公司A股总市值5888亿元,H股总市值5848亿港元。同样,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顺丰控股”)作为快递物流行业的龙头,成为行业首家“A+H”上市企业。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表示:“这些头部企业凭借行业地位、品牌影响力和盈利能力,带动行业发展,吸引更多企业效仿,为资本市场增添活力。”

余丰慧认为,头部企业“A+H”上市后借助资本市场优势加快发展,对中小企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头部企业上市,一方面,提升行业关注度,吸引资源,为中小企业创造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加剧市场竞争,促使中小企业寻求差异化竞争或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融资需求与国际化战略是企业“A+H”上市重要动力。郑磊表示,就融资角度看,企业通过“A+H”上市,能够吸引内地和国际投资者的资金。港股市场资金来源多样,再融资制度灵活,审批流程相对简便、耗时较短,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市场情况,在两个市场选择融资方式与时机。在国际化战略方面,香港资本市场连接全球,企业上市后,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对接国际资源,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A+H”上市进程中,企业可选择“先A后H”“先H后A”“A+H同步”三种模式。“先A后H”常见,企业先在A股上市积累成果和影响力后赴港上市,如美的集团、顺丰控股等;“先H后A”较少;“A+H同步”对企业实力和筹备要求较高,未来或有更多企业尝试,丰富资本市场生态。

郑磊认为,“A+H”上市企业需应对汇率波动和两地法律监管差异挑战。企业可运用套期保值工具管理汇率风险,建立符合两地法规的内部合规体系,加强与两地监管机构沟通,及时了解政策变化,保障运营稳定。

“总体而言,‘A+H’上市持续扩容,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林先平表示,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加入“A+H”上市行列,A股和港股市场的联动性将进一步增强,推动资本市场迈向更高水平的开放与发展。

焦点

港股IPO募资额爆棚

新消费+硬科技受宠

今年以来,港股新股市场持续火热。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一共有17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值得注意的是,超过15亿港元募资净额的公司有六家。包括蜜雪集团、赤峰黄金、南山铝业国际、古茗、宜宾银行以及布鲁可。总体而言,IPO融资额175.62亿港元,同比增长266.96%。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蜜雪集团在港交所公开发售以认购倍数达到5125倍、认购金额超1.77万亿的成绩创下港股打新新纪录,成为港股市场现象级IPO事件。

首发募资同比大幅增长

麦楷亚洲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和联合主席助·伯斯汀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人们对中国股市的情绪确实发生了变化,从“政策缺口的绝望”转变为“期待重新评级的春天”。因此,许多采用“中国不可投资路线”的基金不得不重新定位其投资组合,以避免落后于指数。

浦银国际首席策略分析师赖烨烨认为,出现募资额大幅增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中国AI技术突破使得港股市场情绪和信心得到修复。二是随着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南向资金与外资的共同净流入,港股的流动性显著改善。三是打新赚钱效应更明显,机构参与积极度提升,也吸引了较多个人投资者参与。

艾德金融研究部联席董事陈刚称,今年港股IPO市场目前募集资金同比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大型IPO数量增多,截至今年3月24日,首发募资总额超15亿港元的IPO就有6个。

今年以来恒生指数持续攀升,一度接近25000点大关。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表示,2025年开年以来港股市场景气度回升,港股通是本轮升市的主力,年初以来流入速度及规模均超越历史同期。

多个因素扰动募资规模

就一季度的募资情况看,港股今年的募资额大概率要超过上一年。

赖烨烨称,随着流动性显著改善,估值逐步修复,预计今年港股IPO市场将加速回暖。赖烨烨表示,目前,有近120个公司的递表状态为“处理中”,包括超过30个A股公司,当中不乏超大型A股上市公司。预计这些公司将支持今年港股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规模同比进一步提升。在多个大型IPO上市、美联储持续降息以及海外资金加大对港股的配置的情况下,港股IPO募资总额有望恢复至疫情前的40%-50%,全年筹资规模有一定机会达到170亿-200亿美元。

“然而,由于海外不确定性较多,地缘政治危机仍存,特朗普政策或将对人民币汇率、企业盈利和资金流带来挑战,这些因素均会对IPO的筹资规模产生影响。”赖烨烨说。

陈刚认为,今年香港IPO实现170亿-200亿美元的筹资规模非常可能实现,也就是相比去年IPO融资额大约翻倍,但相比2018年-2021年的融资额其实仍相差很远。从IPO数量上看,预计今年将实现80个左右,相比去年有一定提升,但是A股公司积极赴港上市,将显著增加大型IPO的数量,进而提升今年的IPO融资规模。

相关

120家A+H上市公司

拟分红超7300亿元

上市公司年报陆续披露中,多家公司宣告派发现金“大礼包”。其中,A+H上市公司成为分红“主力军”。

经统计,截至3月底,146家A+H上市公司年报已披露,其中120家披露年报分红预案,金额合计7332.5亿元。叠加前期中期分红,120家A+H上市公司2024年合计分红金额将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5.2%。

就行业看,120家公司中,15家银行拟现金分红合计2910.81亿元,分红金额位居第一;19家非银金融企业拟现金分红合计893.23亿元;5家石油石化企业拟现金分红合计671.84亿元;4家通信企业拟现金分红合计约616亿元。

就单家公司看,17家A+H上市公司分红金额均超百亿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3家公司拟分红金额均超500亿元,分别为586.64亿元、515.02亿元、504.4亿元。若加上2024年中期分红,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移动等3家公司2024年全年分红金额均超千亿元。

120家A+H上市公司大额分红的背后,一方面有公司业绩稳定增长的支持;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意识增强。

据证券日报、财联社、界面新闻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