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打的是体系,保障力必须跑在战斗力前面。”
近期,来自西藏军区保障系统的百余人齐聚拉萨,参加行业领域专业考核,考核采取理论考试、课目竞赛、综合述评的方式,依托该部所属单位设置20余处考场,全面考核所属单位优中选优推荐的行业人才。
聚焦实战设考场 淬炼保障硬功夫
“S型弯道注意控制车速,前方50米有模拟弹坑。”考官高跃龙的话音刚落,该部某旅驾驶员余小启就已经调整好状态。
这位有着10年高原驾驶经验的老兵,此刻正驾驶运输车通过复刻边防巡逻路线的考核路段。
这条精心设计的考道,包含了“S型弯”“N型弯”直角转弯等12种复杂路况。
为模拟真实战场环境,该部还设置了低压油路进入空气、油门拉杆调整不当等特情科目。
当余小启驾车通过最后一个直角弯时,考核组突然设置“右后轮爆胎”特情。只见他沉着应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仅用几分钟就完成轮胎更换,整个过程干净利落。
现在这条汽车驾驶考核道路,已成为驾驶员们又爱又恨的“磨刀石”。
医疗考核区内,一场紧张的战场救护正在进行。某旅卫生队医师付维林需要在模拟战场环境下,完成止血、包扎、固定等全套救护流程。
“伤员左大腿动脉出血,伴有开放性气胸!”随着考官陈雪风下达指令,付维林迅速展开救治。
他首先使用新型止血带控制出血,随后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整个过程中,定向音响不断播放战场环境音效,增加了考核的真实性和难度。
医疗考核区的定向音响,能精准模拟子弹破空声、炮弹爆炸声,甚至战友呼救声的方位变化。这种贴近实战的考核方式,有效检验了卫生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走进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墙上贴着“三不原则”:不提前通知、不预设情况、不放宽标准。
该部直属工作处干事林翔站在考核场地的全景图前介绍,11个专业考场构成一个完整的保障链:汽车兵运送的“伤员”直接送医疗点,炊事班做的饭菜马上送仓储点检测,形成闭环考核。
考核现场显身手 破题解难向战场
考核场上弥漫着蒸汽与些许焦糊味,该部某站炊事班长甘书宇盯着蒸笼里瘫软不成形的“馒头”,眉头紧锁。
高原气压低、沸点低,他按平原经验揉制的面团在这里仿佛失去了“筋骨”。
“这‘滑铁卢’挨得值!”站在一旁的考核组组长田茂桥说。他指着那团面:“它像面镜子,照出我们过去保障思维的一个大盲区——高原环境里,老经验可能就成了新陷阱。”
话音未落,不远处车辆维修考核区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该部某旅运输连班长胥杨正满头大汗地围着一辆“开锅”冒烟的运输车打转,高原稀薄的空气让发动机冷却效率锐减,常规的“浇水降温”收效甚微。
这接踵而至的意外,赤裸裸地揭示出极端地域保障的深层次挑战。
“痛点暴露了,关键是怎么破局。”田茂桥没有迟疑,立即召集各参考单位的骨干精英,在考核现场展开了“诸葛亮会”,骨干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频发的高原车辆“开锅”和低温启动难题,将各自摸索的小窍门汇聚提炼。
在装备维修考核区,针对高原冻土导致千斤顶极易下陷、无法换胎的窘境,一场头脑风暴正在进行。
“能不能试试不用千斤顶?”该部某旅修理连技师侯永福提出了大胆的想法,考核组成员黄明进记录着大家的讨论。“对,可以用垫木增高法,找一根长约30厘米的三角木材或其他坚固材料,将其斜顶对准车轮附近的标准位置,启动车辆向后倾斜,使车轮离开地面,拉紧驻车制动操纵杆,并用石块将前后轮贴住,以保持车辆稳定!”这个被大家命名为“无千斤顶换轮胎”的土办法,思路逐渐清晰。
黄明进指着笔记本兴奋地说:“大家集智攻关,总结出了‘高原车辆防开锅三字诀’——关空调、降档位、选地形;还有‘车辆低温启动小妙招’,比如预热油路、分段启动。这些都是从高原实际摸索出来的‘高海拔秘籍’,得立刻验证推广!”
考核现场就是最好的检验场。
从甘书宇手中那屉瘫软的面团,到后来成功蒸出的饱满挺立的高原馒头;从胥杨最初面对“开锅”的手足无措,到运用“三字诀”的从容化解;从侯永福在无千斤顶困境下的灵光一现,到一套高效实用技术的成熟运用……
这场在雪域高原展开的专业考核,如同一座熔炉。它以严酷的环境为火,以暴露的难题为砧,在考核组精准的“号脉”与考核骨干们智慧的碰撞下,硬生生锻造出一把把破解高原保障瓶颈的“金钥匙”。
以考促训传薪火 考场搭台砺精兵
驾驶与维修综合考场弥漫着橡胶摩擦地面的焦糊味和引擎的嘶吼。
考核组考官刘勇的目光,被一对特别的组合吸引:二级军士长温建斌和他的徒弟,一级上士黄凯。
就在几天前,刘勇还目睹黄凯在“直角转弯”项目上一次次铩羽而归,车轮压线的警报声尖锐地切割着紧张的空气。
此刻,只见温建斌单膝跪在滚烫的水泥路面上,额头几乎抵着黄凯那辆运输车的后轮。
“方向打早了半秒,后轮距线就差这两指宽!”他布满老茧的手指精准地比划着轨迹偏差,声音不高却穿透引擎的轰鸣。
他拉开车门,探身进去,亲手帮黄凯调整着后视镜的角度,指尖擦过冰凉的镜面,留下清晰的油渍指印。
“别慌,心里得有那根‘准绳’。”他拍拍徒弟紧绷的肩膀。
到了更险峻的“N形弯”模拟路段前,对讲机传出温建斌的喊声:“大胆试!油门收一点,方向再带半圈……注意左后盲区!”
他低沉急促的提示如同精准的导航信号,引导着黄凯在狭窄的弯道中穿行。
最终成绩公布,黄凯理论、实操双项夺魁!领奖台上,黄凯激动地望向场边,温建斌咧开嘴笑着,用力鼓掌,眼角的皱纹深得像刀刻,那份欣慰远胜自己捧杯:“好小子!咱俩的约定,成了!团队的本事,又涨了一截!”
这股在钢铁与机油间传递的温度,瞬间被百米外烹饪考核区升腾的热浪和香气接续。
曾将“中华金厨奖”收入囊中的二级军士长、炊事训练教员闫洲杰的灶台,是全场不折不扣的“风暴眼”。
考核间隙,他的操作台被围得水泄不通。
只见他手腕一抖,寒光闪过,菜刀在砧板上“笃笃”作响,一块冻得梆硬的五花肉瞬间化作薄如蝉翼、均匀透亮的肉片。油锅“滋啦”一声爆响,火焰猛地窜起舔舐锅底,他手腕翻飞,锅铲带起一片诱人的金黄,精准的火候让香气如同实质般炸开。
“班长!高原上这肉片一下锅就发柴,咋整啊?”一个年轻军士急得额头冒汗。
“火要猛,时间要掐到秒!锁住水分是关键!”闫洲杰声音洪亮,手上动作丝毫不停,“还有这白菜帮子,别嫌弃!斜刀片薄,热油快炝,撒点咱高原特供的干花椒面,鲜味就吊出来了!”
他一边演示,一边快速解答着各种“战场”难题,灶台的火焰映红了他专注的脸庞。
扎根教学一线24年,带出骨干逾万名,闫洲杰深知考场即战位:“手艺藏着掖着,带不出硬邦邦的保障队!大伙儿都会了,灶火旺了,战士们吃好了,这才是咱炊事兵的硬道理!”
如今,该部无数食堂的后厨里,都活跃着他亲手带出的“火头军”,将这份在考场上淬炼出的技艺,化作支撑战斗力的坚实能量。
“这场考核搭起的台子,亮出的绝不仅仅是单打独斗的本事。”该部领导站在硝烟(驾驶场的尘土)与炊烟交织的考核场边,目光扫过那些经验老到的“兵王”和朝气蓬勃的“新锐”,声音铿锵有力,“它更是在丈量我们专业队伍薪火相传的厚度,检验着未来战场保障力量的根基!”
考场上,师父的叮嘱与徒弟的应答,工具的碰撞与锅勺的交响,正汇聚成一股推动专业力量血脉永续、蓬勃向前的磅礴力量。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12名官兵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尖兵”。但冠军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结束考核的获奖者们第二天便立即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卫勤人员研习新版战伤救护流程,装备维修骨干解析变速箱拆装要点,军建专业文职人员则通过三维建模模拟8级地震的建筑物承压情况……
该部领导表示,这些专业考核创造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高度,更是面向未来战场的保障标准。在信息化战争中,保障力必须超前于战斗力发展。特别是在高原作战环境下,二者必须保持高度协同。
责任编辑:次仁央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