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大牛市的底层逻辑:多因素交织的复杂图景
近期,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股接连刷新历史新高,引发市场广泛关注。银行指数从2024年年初的低点2010点一路攀升至3610点,涨幅高达80%,部分个股甚至翻倍。这一轮大行情并非简单的估值回归或抱团炒作所能解释,而是政策驱动、资金涌入、业绩调整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对银行股的信心逐步恢复,但净息差收窄至历史低点等风险仍需警惕,底层逻辑的复杂性值得深度剖析。
政策驱动的风险拐点确立
政策层面的一系列举措,为银行股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化解了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风险。
房地产风险持续出清
从2023年开始,针对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的政策密集出台。大型民营房企暴雷后,银行房地产开发贷风险不断暴露,监管要求压缩开发贷占比并加快处置坏账。经过几年的努力,上市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占比已持续下降,存量风险加速出清,风险拐点逐步确立。这显著减轻了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恢复了投资者信心。地方债务化解政策也进一步明晰了风险底线,缓解了银行被拖累的潜在危机。
净息差呵护与盈利保障
监管层对银行净息差的主动干预,成为盈利能力的关键保障。净息差作为银行盈利的核心指标,此前持续收窄,一度引发市场对银行未来的悲观预期。2025年5月,央行实施非对称降息,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大于LPR下调幅度,释放出明确信号:监管层不再单边让利实体,而是开始重视银行净息差的稳定。此举有效缓解了盈利压力,2025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虽降至历史低点1.43%,但政策呵护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净息差分别维持在1.33%、1.56%、1.37%和1.58%,为后续恢复提供了缓冲。
资金面的强力涌入与配置转向
资金流向的转变,成为银行股上涨的直接推手,从国资到机构资金,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合力。
国资入场与战略增持
2023年“中特估”行情兴起后,国资率先入场增持银行股。中央汇金增持国有大行和大型银行,部分地方国资增持当地区域型银行。这不仅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战略考量,更在“土地财政”退潮期,利用银行股的高股息回报补充土地出让金下滑缺口。国资一旦买入便轻易不减持,除非估值泡沫化,这为股价提供了坚实支撑,避免了大幅回调。
ETF与被动资金爆发式流入
2024年,ETF迎来爆发式增长,沪深300ETF、A50ETF等宽基指数ETF和红利ETF大量涌入市场。银行股在这些指数中权重较大(如沪深300指数中金融板块权重超25%,银行占15%左右),被动资金的持续流入使银行成为最受益板块。2025年,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公募基金跟上业绩基准,跑输者需降低绩效薪酬激励。这迫使公募基金向宽基指数靠拢,回补或调仓银行股,预计带来千亿元以上增量资金。
险资扭转态势与高股息追逐
2025年,险资扭转净流出态势,开始大幅增配银行股。面对“资产荒”,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7%以下,固定收益类资产回报率下降,险资有动力增配权益资产。新会计准则下,通过FVOCI科目配置高股息银行股可避免利润表波动。政策还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将新增保费的30%投资于A股,险资成为银行股行情扩散的主要推手。市场资金利率下降,存款利率一年期跌破1%,而银行股息率可达5%甚至更高,进一步吸引资金追逐。各方资金抱团效应明显,银行股价创历史新高后,上档套牢盘消失,反而减轻上涨压力。
业绩调整与资产质量的边际改善
尽管整体盈利承压,银行通过主动策略优化,实现了业绩韧性和资产质量的局部提升。
负债与资产端的结构性优化
银行业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净息差收窄。负债端通过“存款降久期 结构调优”,推动活期存款占比企稳,三年期以上高息存款到期置换成效显著,降低了负债成本。资产端则采取“信贷减速、债券提速”策略,金融投资规模同比增长,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通过债券投资收益弥补信贷收益损失。部分优质城商行深耕区域客群、优化风险定价,实现双位数或高个位数的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长,展现出差异化竞争力。
资产质量释放积极信号
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出现边际改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对公贷款不良率改善明显,前瞻性指标释放积极信号。2025年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8.13%,较2024年末下降3.0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下降是银行的财务调节手段,用于增厚利润,但这也说明利润含金量未升高。零售端风险仍在发酵,但银行通过收紧信贷标准、加大拨备计提等手段主动管控风险,避免了系统性恶化。
风险与未来展望:谨慎中的持续潜力
银行股行情虽强劲,但涨幅过大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长期转型或带来新机遇。
股价涨幅与谨慎观点
银行股指数从低点上涨80%,部分个股翻倍,市场对走势的谨慎性增强。历史抱团品种如大白马、光伏新能源、半导体等,最终走势并不乐观。银行天量信贷投放后,若增量放缓,不良贷款率演变需审慎观察。净息差位于历史低点1.43%,且市场一致性预期贷款利率还有下跌空间,而负债端成本难降(部分银行不惜变相赠送礼品揽存),可能压制盈利。高股息率投资需填权行情支撑,否则持仓市值可能下降。
长期潜力与估值修复空间
长远看,银行股行情可能持续。PB修复到0.8-1倍历史均值还有30%空间,数字化和生态化转型更可能颠覆市场认知。险资和公募基金的增量资金将继续推动股价上行,只要国资不减持,板块就不至于大幅回调。资金面驱动下,行情扩散的势头未减,但投资者需平衡高收益与潜在波动。
银行股大牛市的底层逻辑,是政策、资金、业绩三股力量交织的产物。它既非单纯的估值回归——净息差新低和盈利压力犹在;也非纯粹的抱团炒作——国资和机构配置基于战略与经济逻辑。未来,行情能否延续,取决于风险化解的深度与资金流入的持续性。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银行股或将从传统支柱蜕变为新经济引擎,但投资者需以审慎眼光,拥抱这一复杂时代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