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灰鸽叔叔
@三**卡:脱口秀的编剧和小品的编剧有什么不一样?
一个专业问题,来自线下同学的提问。很有意思。因为我是《健康脱口秀》的总编剧,也能做其他类型的编剧,虽然不是这个领域的大咖,但也能简单回答一下。
舞台剧、影视剧的编剧,本质上是“作家思维”——我写完一个本子,演员去演绎其中的角色。我们根据内容去挑选合适的演员。
比如本子里写着“一米八的胖子”,并且有对应这个身形的剧情,那演员就得找这个身材的。
脱口秀的编剧,本质上是“枪手思维”——先有表演者和对应的素材,我根据表演者的表达特点,把素材创作成适合他的文本。
这件事情的重点,在于要创作“适合表演者的内容”:表演者说的时候,绝对不能让观众觉得“某个段落是不是别人写的”。
一个是先文后人,一个是先人后文,这是两类编剧最大的差别。
需要强调的是,两者没有高下之分,“枪手思维”的难度一点也不小。
@s**y:难道不是从高考选大学,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了吗?
这是上次关于应届生找工作的后续讨论。
可能读者觉得,在高考前,考生或者整个家庭就会对“就业”有所准备。到了大学毕业再琢磨“怎么选工作”是不应该的。
遗憾的是,以我自己的体验看,这种准备在高中阶段并不充分。
比如,信息渠道不充分——多数在高中里闷头学习的学生,对各个大学的情况知之甚少,绝大多数家长也是一知半解,停留在“别人说好我就觉得好”的层面上。
张雪峰能挣到钱不是没道理的。
再比如,对趋势判断不充分——别说学生,我们也不具备精准判断四年后未来的能力。现在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四年后呢?遇到大变局了呢?
“提前布局”太难了,更多的就是“事到临头发现不对劲,想办法调整”。
我以前还琢磨着办一个大概两百个人的内容机构呢。这不也白琢磨了么。
@吊**汤:我们这一代人还能顺利退休么?
我其实不怎么思考这个问题。我甚至觉得,“退休”这个概念就是一种管理手段。如果我们在体制内,这个概念是重如千钧的,但如果不在,它很可能就是个伪命题。
比如巴菲特啊,宗庆后啊,基本没有“退休”概念;可能你觉得这些都是知名企业家,那我家门口卖煎饼的老太太,其实也没有。
没钱我就去挣钱,挣不动了或者不想挣了就闲着,很可能就是贯穿一生的常态。什么“到了一定年纪后,我就可以闲着,然后领我年轻时交的钱”或者“我在这家公司能做到退休”——说实话,我觉得这个想法已经远远脱离现实了。
如果有生活压力,或者想为子女创造一些好的条件,那终归和“休”无缘。能靠退休金吃穿不愁,游山玩水的毕竟是极少数,而且只会越来越少。尤其是体制外,根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要么返聘工,要么打零工。
但反过来,如果你没什么负担,想闲下来享受一下生活,那也完全没必要等到所谓的“退休年龄”。完全可以在血压还不高的时候蹦蹦级,膝盖还不痛的时候爬爬山。不然等到70岁才琢磨着“活出夕阳红的精彩”,过山车都不让你上了。
退不退休和年纪没关系,只和生活状况有关。很残忍的现实是:要是生活顺利,根本不用思考退休这件事儿;要是生活不顺,退休也无法减缓忙碌的步伐。
我们大概率不是局长,很难因为到了某个年龄,就突然闲下来了啊。

封面图来自灰鸽叔叔宠物群
猫:小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