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12000公里战略轰炸机项目披露:不加油直飞纽约

当地时间7月16日,一则印度本土媒体消息点燃了全国的民族激情——印度计划研发一种航程达12000公里、具备超音速与隐身性能的新型战略轰炸机。

图为相关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相关报道

这种轰炸机号称“无需加油即可直飞纽约”,并能够搭载“布拉莫斯-NG”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具备洲际核打击与突防能力。印度媒体还声称,这项计划标志着印度将在全球战略力量体系中跻身“一流国家”之列。

然而,在舆论振奋之余,一个基本问题不可回避:以印度当前的航空工业基础,这一构想究竟有多大的现实可行性?

据报道,这款暂被称为“超远程攻击机”的新型战略轰炸机,将结合俄罗斯图-160轰炸机的超音速特性与美国B-21“突袭者”的隐身性能。目标是实现以下核心性能指标:

最大航程达12000公里,不加油可直飞美国本土东海岸;具备高超音速武器投送能力,可挂载射程达1000公里的“布拉莫斯-NG”导弹;拥有突破洲际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可承担核打击任务;搭载先进电子战系统,可应对多种威胁环境;两次空中加油后航程可拓展至18000公里。

印度发布的战斗机cg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发布的战斗机cg图

根据印度国防研究发展局的时间表,该机型预计将在2035年左右首飞,目前正处于设计研发初期。

此外,印度还在与多个国家就该项目展开技术合作谈判,包括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等,目的是寻求发动机、隐身材料、航电系统和结构设计方面的转让与支持。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项技术路径清晰、国际合作广泛的系统工程,充满潜力与雄心,然而细细拆解这一项目的每一个“技术愿望清单”,就会发现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几乎近乎“登月级”。

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追求国防自主化,但长期以来,其军工体系饱受“研制周期过长、质量控制不严、成本屡超预算、依赖进口严重”等问题困扰。

就拿印度现役唯一国产战斗机“光辉”来说,它研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仍处于小批量生产和多次优化状态,完全形成战斗力的“FOC”版本直到2020年才勉强具备初步作战能力,而这款战斗机本应在20年前便完成部署。

更重要的是,光辉战机使用的发动机为美国GE公司制造,航电系统部分依赖以色列设备,机体制造亦涉及法国和英国供应商。所谓“国产”更多是在组装与总装层面实现“本土化”。

除此之外,即使是在战场支援层面,印度也缺乏自主设计生产大型军机的能力,其战略运输机主要为美制C-17、俄制伊尔-76等机型,空中加油平台为俄制IL-78,目前正在老化且采购进展缓慢。

在缺乏发动机研发能力、隐身材料制造技术和大型结构件加工体系的背景下,要开发一款与美俄顶尖轰炸机并列的新型平台,其技术门槛远高于现有印度军工业所能承担的级别。

所以有媒体分析称,印度之所以搞出这项近乎“空中楼阁”的计划,或许是另有所图。

要知道,当前全球仅有三个国家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中国、俄罗斯与美国,战略轰炸机的作用不仅限于战争打击,更重要的是其“战略信号投射”作用。

印度长期以来强调“多极世界”中的“大国角色”,通过太空计划、航母建造、超音速导弹等手段在国际安全舞台制造“在场感”,此次提出战略轰炸机研发计划,很可能是为了巩固其“未来五大强国之一”的叙事,塑造一个具有全球作战能力的大国形象。

印度总理莫迪漫画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总理莫迪漫画图

但话说回来,如果印度真的想要造出B-21,最起码得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推进系统的研发,没有可靠大推力发动机,所有“长航程”与“高超音速”都是空谈。

然后就是整体制造工业的协同发展,需要从材料、电子、复合结构件到精密组装等环节打通全链条,最后则是军费预算,印度军费虽全球排名前列,但长期支出在军购层面,缺乏研发项目的耐心与投入。

所以就当前而言,或许印度更务实的做法,是通过采购部分现成技术,如无人战略平台、先进空射导弹、电子战设备等,逐步积累核心能力,而不是一蹴而就地试图“从战术跳入战略”,你们认为呢?

上一篇:美媒:为跟中方见面 特朗普放低身段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