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转西贝“堂食袋装”标签照片,中央厨房出来的是预制菜吗?

罗永浩在社交媒体转发西贝餐厅“堂食袋装”标签照片,质疑其食材来自中央厨房是否属于预制菜,引发广泛争议。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产品非预制菜,但消费者担忧食品安全和新鲜度,事件核心在于中央厨房产品如何界定。

预制菜的法律定义:国家文件怎么说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有严格定义。它是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炒、炸等,但洗和切不算),制成预包装菜肴,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关键点包括:必须是工业化加工、非主食类(如汉堡、盖浇饭不算)、不添加防腐剂。例如,鱼香肉丝的净菜包不算预制菜,但提前腌制好的肉在门店现场炒制,就属于预制菜。反之,如果饭店自己炖好排骨再加热,由于不是工业化加工,也不算预制菜。另外,蔬菜沙拉、凉拌菜等不需加热的食品,以及所有主食,都被排除在外。这一定义旨在规范产业,但实操中常因“冷冻菜”混淆引发误解。

西贝案例的焦点:中央厨房产品算不算预制菜

罗永浩转发的西贝“堂食袋装”标签显示“已熟制”,他质疑这代表预制菜,而贾国龙辩称产品如馒头在中央厨房蒸好后再门店复热,法律上不算预制菜。根据国家定义,中央厨房产品是否属预制菜取决于加工程度:如果只是简单清洗、切割成净菜(如毛菜变净菜),未进行工业化预加工(如腌制或熟制),就不算预制菜。例如,西贝配送的切割羊排,若未腌制,不算预制菜;但若中央厨房将食材完全煮熟(如羊蝎子原汤零下18度冷冻运来,门店加热),则符合预制菜定义。资料显示,西贝门店操作中,师傅当众倒袋装汤加热,虽香但缺少“烟火气”,消费者感觉被欺骗。事件中,贾国龙威胁起诉罗永浩,但法律上罗永浩言论属消费者吐槽,可能仅需删博道歉,商业影响反而提升双方流量。

消费者认知与现实的差距:为什么大家讨厌预制菜

普通消费者眼里的预制菜是过夜、不新鲜的,不管成品还是半成品,都违背“当天做、吃新鲜”的期望。资料强调,消费者不关心法律定义,只在乎“现做感”。例如,舆论常将“冷冻菜”与预制菜混淆:冷冻菜指提前加工冷冻保存的食品,许多低价预制菜采用此方式,但并非所有冷冻菜都属预制菜(如净菜冷冻后解冻)。消费者担忧源于冷冻菜常见问题:口感差、安全风险(如亚硝酸盐),但现炒菜也可能因高温用油产生致癌物。西贝事件中,消费者翻出贾国龙2021年言论“高级菜才预制”,被断章取义成“西贝=预制=原罪”,凸显互联网传播放大认知偏差。家长更担心孩子餐隐患,如预制菜放半年不坏,但实际速冻菜若做到常温保存半年,口感会变差,商家不会冒险。

如何辨别预制菜:实操中的小技巧

消费者可凭简单方法分辨预制菜,比拍脑袋强。一看温度链:标签写“-18℃运输”基本是预制菜(需速冻);“0-4℃冷藏”可能是预加工;“常温”则可能含防腐剂。二看时间差:出餐时间过短(如红烧肉8分钟、狮子头6分钟)暗示预制,因为真炖肉需40分钟收汁。三看口感和外形:现炒菜有“活”的油脂和水分,蔬菜脆爽、肉类有弹性;预制菜颜色发暗、形状标准如流水线产品,口感像“美颜磨皮”——缺立体感。例如,现场炝炒圆白菜保持鲜艳,而预制菜复热后香但无“毛孔感”。餐饮从业者建议,餐厅应标注加工环节(如“70%工序在中央厨房完成,门店复热8分钟”),让顾客用脚投票,追求锅气者选现炒小馆。

争议背后的商业与伦理:知情权是关键

这场风波本质是知情权之争。罗永浩代表消费者要求透明,贾国龙维护品牌清白,但法律标准模糊(如汉堡里的鸡排是否预制菜)。资料指出,预制菜国标还在制定,当前定义造成灰色地带:中央厨房、预加工、复热、现烹等环节像调色盘混合,难一刀切。商业上,事件提升双方关注度——罗永浩巩固“正义铁锤”人设,西贝销量反增。但伦理上,强制标注加工环节是解决方案,让市场平衡需求。例如,省时族照样买单,追求新鲜者转向现炒店。科技可提升效率,但别让时间偷光味道;消费者吐槽是天赋,下单是投票,选择权在手中。

罗永浩转发西贝标签照片事件,暴露了预制菜定义的法律模糊性与消费者期望的鸿沟。国家文件明确预制菜需工业化加工和加热食用,但中央厨房产品是否属此范畴,取决于加工深度而非来源。消费者凭借出餐时间、口感和温度链即可辨别,关键在于餐厅透明标注加工环节,保障知情权。这场争议虽提升流量,却提醒行业:效率不能牺牲味道,市场自有答案——想吃什么世界,就把钱投哪儿。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