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直播的时候,目睹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妈妈跟教育主播连线,她告诉主播,自从有了孩子后,她就辞掉了工作,每天24小时围着孩子打转,忙得团团转。
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她却发现,孩子并未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
为此,这位妈妈很是苦恼。
主播听完后,问这位妈妈,能不能列举一下,平时是怎么围着孩子打转的。
妈妈想了想,说,为了孩子多吃一口饭,自己每天五点起床,掏空心思给孩子做卡通造型的早饭。
接下来,主播说了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养孩子的苦分为两种,一种是消耗型,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却鲜有实质性的成果;
另一种则是收获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通过不断提升自己,最终,让孩子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一刻,我才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确有各种各样的苦。
如果只是勤于行动而懒于思考,被动去吃低级的苦,久而久之,就会陷入“瞎忙”的恶性循环中。
不仅让自己身心疲惫,还会在悄无声息中葬送孩子的未来。
父母吃不了克制的苦
孩子难自制
你听过“腌咸菜效应”吗?
曾有家长向南开大学的齐善鸿教授请教:“我家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念书?”
齐教授反问他:“你们两口子喜欢念书吗?”
那位家长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们也不是很喜欢念书。”
齐教授闻言笑道:“你们都不喜欢念书,却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念书,这怎么可能会实现呢?”
在他看来,养孩子就像是“腌咸菜”:
把萝卜放入20年的咸菜老汤中,萝卜无需觉悟,无需努力,便会自动入味。即便把人参放入萝卜汤中,数月后,人参也会沾染上萝卜的味道。
反之,如果把萝卜浸入人参老汤中3个月,萝卜吃起来也会像人参。
然而现实中,有太多父母陷入了这样的矛盾中:
嘴上对孩子说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实际上,自己却是一点自律的苦也不愿意吃。
一回家就往沙发上一瘫,翘着二郎腿刷视频、逛淘宝,一年到头,连一本书都翻不完。
身处这样的氛围里,无论我们再怎么苦口婆心,孩子也是听不进道理的。
而想要让孩子变好,唯有父母先学会忍耐克制,吃自律的苦。
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始终秉承着一个原则:先学爸,后学霸。
为此,他坚持每天4点半起床写作,写够6000字,36年从未间断。
女儿问他:“爸爸你怎么起这么早?”
他回答说:“先把最重要的事做完,这样一天就轻松了,否则什么也做不踏实。”
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从上小学第一天起,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心无旁骛地写完家庭作业,之后才做其他事。
郑渊洁很少对孩子讲道理,让他们要努力,而是常常对自己说:“郑渊洁,你要努力。”
在他的影响下,女儿也变得勤勉上进,最终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被6所名牌大学录取。
所以,下一回,再想批评孩子懒散时,请先逼着自己从床上起身;
想指责孩子堕落时,请先熄灭自己手中的屏幕。
只有先管住自己,在克制带来的痛苦中修炼,孩子才能拒绝外界的诱惑,迈出提升的第一步。
父母吃不了规划的苦
孩子走不远
博主@卢安笛是一位高三班主任。
高考出分后,她担心有些学生可能会对填报志愿之类的事情比较茫然,便去挨家挨户去拜访了一下。
过程中,她意外发现了一个现象:
不少父母总喜欢在芝麻绿豆的小事上纠结,却对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缺乏规划。
比如,当她到了一个考了575分的女生,她爸爸一会指责她洗碗洗得不利索,一会骂她拖地拖不干净。
但聊起上大学的事,她老爸却嘟囔道,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还有个男生,暑假想和同学去一趟华山当作毕业旅行,被他父母唠叨个不停,说他是败家子,不就是一座山,咱家背后的那一座山还看不够啊。
可谈论起孩子大学的城市选择、专业选择、未来发展时,父母却只问了句“学费一样吗”,便再无关心了。
对此,卢安笛无可奈何地感叹道:
在鸡毛蒜皮的事上消耗着,在事关人生转折的大问题却拎不清,这样的家庭如何能走上坡路呢?
她的话并非危言耸听,青年学者郑雅君在《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中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采访了62位来自清华、复旦的大学生后,郑雅君发现,这些天赋、智商、努力程度都差不多的孩子,毕业后的人生境遇却是大不相同:
有的人一毕业就拿到了年薪50万的offer;
而有的人大学四年都没弄清自己究竟想要干什么,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先读研、读博;
还有的人更惨,考研失败、履历空白,又一时半会找不到工作,只好选择延毕。
造成这样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家庭。
有的父母,早早给孩子做好了规划,让孩子每一步都走得明确而坚定;而有的父母,没想那么远,孩子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自己一点点试错。
而郑雅君,就属于后者。
她年少丧父,母亲忙于生计,无人为她规划将来。
所以,当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入复旦后,一下子就蒙了,她发觉自己不仅一无所长,还不知道该做什么。
当其他人按部就班地找工作、升学时,她却因焦虑和迷茫迟迟找不到出路,最后选择了延毕。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父母没有远虑,孩子就必有近忧。
就像心理学家李玫瑾说的:
“教育不是随机的行为,而是需要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在关键节点进行精准引导。”
父母不规划,人生路上,孩子便只能四处流浪。
父母吃不了坚持的苦
孩子难成功
很多父母都会疑惑:
为了孩子,我们钱也花了,力也出了,可孩子依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点也不成器。而那些优秀孩子的父母,好像也没做什么,孩子却一飞冲天,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这世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每一份卓越背后,都站着一个较真坚持的家长。
最近,高考结束,我老家县中有一个孩子范阅考上了北大,他是今年安徽历史类第五名,总分678分,其中语文131分,数学125分,英语146分。
我也特意追到老家去采访了他。
但让人惊讶的是,范阅从小到大都没上过补习班。
而秘密,就在于他的母亲。
从范阅2岁起,他的母亲就会带着他读绘本,培养阅读的习惯,到他5岁时,范妈妈先是自己学会了自然拼读,然后手把手教孩子。
等范阅进入小学后,范妈妈又自学奥数,然后再教给孩子。
就这样,一直坚持了整整十年。
直到孩子上高中后,课业难度实在太大,范妈妈才渐渐从孩子的学习中退了出来。
也正是这份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才让孩子有了厚积薄发的力量。尤其是双语,建立了别的孩子一朝一夕根本无法超越的优势。
或许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像范妈妈一样,自学每一科再辅导孩子。
但至少,当孩子价值观未形成、自控力也不稳定的时候,作为父母,可以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在恰当的年龄做恰当的事情,在该坚持下去的时候不轻易放弃。
还记得那个在东京奥运会上夺下两枚金牌的杨倩吗?
如今,她不仅完成了清华本科阶段的学业,还考上了清华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
纵观她一路的成就,同样离不开父母的坚持。
十年的训练生涯,杨倩也曾有过打退堂鼓的想法,是父母拦住了她,并告诉她:“不行,你不能放弃。你想想你当初有多热爱射击。再坚持一下吧!”
在杨倩的父母看来,女儿努力的终点不一定要是一个完美的结果。
真正重要的,其实是在坚持的过程中收获的那些东西,比如毅力,比如抗压力,更比如战胜自我的勇气。
就这样,杨倩度过了最艰难的瓶颈期。
后来,无论是训练还是学业,她都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一样也没有放弃。
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与坚持。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父母坚持做艰难但正确的事,时间自会给我们的孩子答案。
看过一句话:“低级的苦让人沉迷于重复,高级的苦让人沉浸于成长。”
若是父母吃不了高级的苦——自律的苦、规划的苦、坚持的苦,孩子就注定要吃堕落的苦、迷茫的苦、梦想幻灭的苦。
因为教育的本质,从不是孩子的独自奔跑,而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生命马拉松。
正是我们今日选择的苦味,酿造了孩子明天的世界。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
发布于:安徽